Adsense Script

2014年12月26日 星期五

<網路謠言>德國憲法禁止太早開發孩子智力 (原文加反駁論點)


相信大家都有聽過

【德國憲法禁止太早開發孩子智力】

因為o岩o岩睇完RTHK 鏗鏘集:功課奴隸 有感而發..

想搵多D德國點教...點知原本人地都唔係咁既意思!!

原來係<網路謠言> ....同大家分享下..


其實我好Buy 呢個Concept 架...












呢篇blog而家寫緊..



中國人觀念執輸行頭 慘過敗家..真係累死好多家長加小朋友

要"贏"在起跑線上??

定"死"在起跑線上 !!
【德國憲法禁止太早開發孩子智力】之前文章既原文重點 !!


=================================
【德國憲法禁止太早開發孩子智力】

德國人獲得諾貝爾獎人數佔總數的一半,但德國憲法禁止過早開發孩子的智力,避免將孩子大腦變成硬盤(Hard Disk),留給孩子更多的想像空間。孩子在小學前「唯一任務」就是快樂成長。教育重點在:

1、基本社會常識。
2、動手能力。
3:保護孩子情感胚胎,澆灌情商,不該過度開發孩子智力


原以為在德國祇有幼兒園的孩子不允許學習專業知識,後來才發現上小學的孩子也不能學習額外的課程,即使這個孩子的智商超過同齡人。

來自科隆的桑德拉寫到:「今年我兒子7歲,我向學校老師提出,能否額外教他一些東西,因為他5-6歲的時候就自己在家學會了基本的閱讀、書寫和簡單的數學計算。

老師表示反對並說,「您應該讓您的孩子與其他孩子保持同步」。

一個星期後我再次去見老師,並出示了孩子高智商的證書,希望得到她的理解和支持,但老師用一種奇怪的眼光看著我,似乎我像來自外星的人一樣。」

老師進而解釋,孩子智力被過度開發並不是一件好事情,因為必須給孩子的大腦留下想像空間。過多的知識會使孩子的大腦變成了電腦的硬盤(Hard Disk),常此下去,孩子的大腦就慢慢地變成了儲存器,不會主動思考了。

儘管如此,我對德國禁止學前教育的做法還是不太理解。

為了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專門請教了德國的教育人士,他們讓我找《基本法》來看看。

翻開聯邦德國《基本法》(即憲法),我大吃一驚。

其中第七條第六款明確規定,禁止設立先修學校(Vorschule)。

我還是不明白德國憲法為何這樣規定,只好再請教有關的教育專家。他們告訴我,孩子在小學前的「唯一的任務」就是快樂成長。

因為孩子的天性是玩耍,所以要做符合孩子天性的事情,而不應該違背孩子的成長規律。

如果說在上學前對孩子非要進行「教育」的話,那「教育」的重點只有三個方面:

一、基本的社會常識,比如不允許暴力、不大聲說話等。

二、孩子的動手能力。在幼兒園期間孩子會根據自己的興趣參與手工製作,讓他們從小就主動做具體的事情。

三、培養孩子的情商,特別是領導力。

原以為只有德國才有如此奇怪的規定。

後來查了一下歐洲有關國家的情況才發現他們對待小孩子的做法基本上大同小異。

例如匈牙利立法規定:嚴格禁止教授幼兒園期間的孩子學習寫作、閱讀、計算等。

幼兒園的教育是免費的。(Ungarn:Esiststrengstens verboten in diesemJahr den KindernSchreiben, Lesen, Rechnen, usw. beizubringen. Die pädagogischeArbeit der Kindergärtenistkostenlos).

學前教育破壞想像力

與歐洲相反,亞洲的孩子在幼兒園期間已經把小學一年級的知識基本上都學完了。

人們有理由擔心,歐洲的孩子在起跑線上已經輸給了亞洲的孩子。其實,這樣的擔心是多餘的。

歐洲人普遍認為,孩子有自身的成長規律,他們在相應的階段要做相應的事情。

表面上看中國的學前教育和基礎教育很紮實,但他們的想像力和思考能力已經被破壞掉,由此造成了孩子被動接受知識而疏於主動思考的習慣。

暫且拋開中西教育優劣的爭議和評判,讓我們來關注德國教育的成果:自諾貝爾獎設立以來,德國人(含移民美國、加拿大等國的德裔)獲得的諾貝爾獎人數將近總數的一半。

換句話說,8200萬的德國人分享了一半的諾貝爾獎,而全球另外70多億人口只獲得了剩下的一半。

難道這是種族的問題?
恐怕沒有這麼簡單。讓我們重新審視德國的教育,看看他們的做法是否值得我們藉鑑。

同時也希望亞洲的教育工作者別沾沾自喜,因為今天所做的事情,其實是毀了亞洲的一代又一代。
 --------------------------------------------------------------------------------------------------------------------------------------------------

=================================
<網路謠言>德國憲法禁止太早開發孩子智力 (反駁論點)
=================================


1. 關於各國諾貝爾獎得主統計,在網路上查到BBC的資料(注七),顯示美國才是最大的贏家,截至2014年,美國的得獎人數大約是德國的三倍。


2. 人地既Basic Law 係無講過同埋唔係咁理解(連圖)

there 's mo mention of such law



3. 基本意思其實係要消除從"階級標籤",又或者係類似"貴族"學校. 消除基於孩子社會出身帶來的不公正為目的的教育。不應看成是學前教育


上面原文既資料有關憲法條文原文為"Vorschulen bleiben aufgehoben." 惟查德文維基百科Vorschule的條目, 指出此條文乃保留自德國威瑪共和國時期的憲法, 而條文中Vorschule一詞, 並非現今意義的學前教育, 而是指德意志帝國時期一種中學前先修學校.此種先修學校比一般小學年期要短, 其學生升學更有優勢, 但收費高昂, 只有富裕家庭能負擔.由於有違公平教育原則, 故於共和國時期廢止.

Google一下該篇文章的關鍵字, 會發現找到的幾乎全是隻字不改的轉載,獨一篇搜狐博客上作者為楊佩昌的文章, 比該文更長完整,相信是文章出處(http://yangpeichang2011.i.sohu.com/blog/view/200855859.htm).上述的謬誤相信亦是該作者的誤讀.

reference http://smallblackdog3.pixnet.net/blog/post/192456638
=======================================================

問題重點


【這是謠言】--德國憲法根本沒有禁止太早開發孩子智力,文中所述為對該條條文錯誤之解讀

德國憲法真地禁止“學前教育”嗎?

 (2012-01-24 17:32:53) Reference:
1此文後面提出一個很奇怪的數據,什麼「德國人(含移民美國、加拿大等國的德裔)獲得的諾貝爾獎人數將近總數的一半」,這個數據到底是不是真的先不談,因為光她的論述就有很大很大的問題

a用諾貝爾獎的獲獎人數比較並不準,因為第一屆諾貝爾獎是於1901年頒發(注一),那時台灣進入日本時代才五年(注二),清朝被八國聯軍攻擊 (注三),世界各國工業化的程度、時間並不一樣,怎麼可以這樣比較? 光起跑點就不一樣了,這樣的比較有很大的問題。

b再者,德國推行這樣的教育制度難道是從1901年開始? 如果不是,那代表有些德國的諾貝爾獎得主不是在這樣的教育體制下學習,那這些數據就要排除,再說文章裡面很強調的德國基本法於1949年才獲得通過(注四),所以難道可以把德國人獲獎的總數歸功於這樣的教育制度?

c那些「移民美國、加拿大等國的德裔」已經屬於不同的教育體制,根本不該放入計算

d最根本的問題是,「8200萬的德國人分享了一半的諾貝爾獎,而全球另外70多億人口只獲得了剩下的一半」這句話是個天大的大笑話,諾貝爾獎的得主是縱向的,每年發一次,你人口數是在某個時間的統計,你拿從1901年開始頒發的諾貝爾獎得主人數統計去跟現在的人口數作比較,根本就是莫名其妙、匪夷所思,張飛打岳飛。

e至於用諾貝爾獎的得獎人數是否可以代表教育的成果,又是另外一個很大的問題,目前諾貝爾獎總共有6個獎項,物理、化學、生理或醫學、文學、和平、經濟學(注一),這些獎項難道可以代表教育的成果? 那什麼世界大學排行不就用諾貝爾獎得獎人數作排名不就好了? 再說諾貝爾獎的得獎者很多都有極大的爭議(注五), 我同意諾貝爾獎可以做為參考數據,但是只拿這種數據來衡量教育成果就很可笑。


f還有另外一個疑點,如果「歐洲有關國家的情況才發現他們對待小孩子的做法基本上大同小異,那為什麼德國人拿諾貝爾獎的人數會佔總數的一半? 其他的歐洲國家呢? 去哪裡了? 如果都是類似的教育體制和理念,那為什麼德國的諾貝爾獎人數可以遠遠超過其他的歐洲國家? 

2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網友提出對這篇文章的質疑,這位網友認為這條法條的意思是「德國為了彰顯教育的平等,不搞特殊化和貴族學校」,但這篇就牽涉到翻譯的問題,所以本人也不是很確定,希望有精通德文和德國憲法的大大留言指正。(注六)
(可參考第10點的[其他參考文章], 其他網友也有同樣的質疑, 本文的留言第1,3樓的網友也有提供相關資訊) 

其他Reference: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4269fc30100y8sb.html

這是一年多前的文章,為了讓新讀者更快了解是怎麼回事,簡述如下: 這個誤讀乃是對法條中“Vorschulen bleiben aufgehoben.”的Vorschule不求甚解導致的。其實德國人禁的是歷史上的一種特殊教育的類似貴族學校的東西,以憲法規定了教育的平等性,而非禁什麼學前教育。這個老謠源自楊佩昌,現在居然連人民日報都信了。 有耐心的朋友往下看吧,12年1月24日時我第一次發現這個謠言就做瞭如下的考據工作: 緣起: 有位叫“龔凱啟示錄”的博友發了這樣一條微博: 【德國憲法禁止學前教育】徳裔獲得的諾貝爾獎人數佔總數的一半。通過國家立法,禁止孩子過早開發智力,避免將孩子大腦變成硬盤,留給孩子大腦更多的想像空間。孩子在小學前“唯一任務”就是快樂成長。教育重點在:1、基本社會常識。2、動手能力。3:保護孩子情感胚胎,澆灌情商。@陳禾 我當下認為這個不太靠譜,並以這樣的話回帖轉發,“學前教育”是個專門的名詞,幼兒園和托兒所都屬於學前教育範疇;德國人不贊同在學齡從對孩子進行“學校式”以及“中小學內容”的培訓式教育。所以“德國憲法禁止學前教育”,不用去考證事實情況,單就常識而言,就知道是個以吸引眼球為目的的標題黨。 後來看到不少博友參與討論,而且水平越來越高,越來越靠譜,便覺得一開始我的反應也有些過激,於是去順著網友們指出的來源細細考證了一下這個: “德國憲法禁止學前教育”的說法。 原來是德國基本法(憲法)第七條第六款中的 Vorschulen bleiben aufgehoben。字面譯為:Vorschulen仍然被取消。 那麼細究Vorschule(Vorschulen是其複數形式)的詞義成了理解的關鍵。 杜登通用詞典對這個詞的解釋是:Vor|schu|le,  die; -, -n: 1. Gesamtheit der Einrichtungen der Vorschulerziehung. 2. (früher) vorbereitender Unterricht für den Übertritt in eine höhere Schule. Duden - Deutsches Universalwörterbuch, 5. Aufl. Mannheim 2003 [CD-ROM]. 其中1表示進入學校前的各種教育機構的總稱。我以為將之譯成學(齡)前教育是比較合適的。 而2是指(以前)的為進入下一級的學校而開設的準備性質的課程。這個意思可以對應我國的學前班或者什麼預備班。 維基百科上找到了Vorschule的詞條(http://de.wikipedia.org/wiki/Vorschule),經過分析解釋以前一些歷史的東西,可以看到此詞有以下的一些含義: 首先,有對這個詞的最一般的解釋:Vorschule ist die Erziehung vor dem Schuleintritt, z.  B. im Kindergarten und gesonderten Vorschuleinrichtungen ( Schulsystem ), die schulische Leistungen vorbereiten und besonders die Benachteiligung von Kindern aufgrund ihrer sozialen Herkunft abbauen soll.大意為:Vorschule是進入學校前的教育,比如在幼兒園或者在特殊的學齡前的教育機構中進行的,以為學校教育做準備,並特別為消除基於孩子社會出身帶來的不公正為目的的教育。可見,這裡的Vorschule和杜登詞典的解釋是一致的,可以看成是學前教育 其次,有一句話涉及到Vorschule在德國的現狀:“Eine typische Vorschule - zwischen Kindergarten und Grundschule - gibt es heute kaum (mit Ausnahme z. B. in Hamburg) noch.”今天德國,一個典型意義上的幼兒園和小學之間的Vorschule已經基本沒有了,漢堡除外。不難看出,這裡的Vorschule理解成學前班是比較合理的。 最後,就是要探討所謂的“德國憲法禁止學前教育”這個現在看來是誤讀的條文中的Vorschule的含義維基詞條中 ​​的這段“Im deutschen Kaiserreich (bis 1918) bezeichnete das Wort "Vorschule" eine Schulform, die von der 1. bis zur 3. Klasse reichte. Sie konnte anstelle der Grundschule besucht werden, war ein Jahr kürzer und bereitete aufs Gymnasium vor. Ihr Besuch kostete erhebliche Gebühren, sodass er den wohlhabenderen Bevölkerungsschichten vorbehalten war. Dadurch hatten die Kinder aus diesen Schichten einen Vorteil in der weiteren höheren Bildung (Gymnasium, Universität). In der Weimarer Republik wurden die Vorschulen deshalb abgeschafft.”話已經解釋得非常清楚了。這段話的大意是:“在德意志帝國(到1918年),Vorschule一詞是指一種學校形式,它包含了學校教育的一年級至三年級。作為一般的小學的替代形式,它比小學(德國小學為四年,譯按)短一年,並成為進入'文理綜合全日制中學'的預備。上Vorschule的費用很高昂,因此為富裕階級的專有。也因此,這些階級的孩子能夠在今後的學習(中學,大學)當中有著優勢。在魏瑪共和國時期,Vorschule被取消了。” 這裡的Vorschule從詞義上看,和杜登詞典中的第2種解釋仍然是對應的,不過它有著歷史上的專屬性。它從階級標籤上看是類似貴族學校(微博上亦有網友指出這點),時間上看,不能和小學一年級之前的學前班劃等號,它實際上是德國四年小學的一個替代選項。 德國憲法的第七條對教育做出了規定,第六款的表述為:Vorschulen bleiben aufgehoben. 這條法條的意思是,德國為了彰顯教育的平等,不搞特殊化,因此繼續(從bleiben這個詞的詞意可以解讀出來)保持對Vorschulen的廢止。因此,這個法條中的Vorschulen是指一種搞特殊化的學校形式,而非是泛指的學前教育。 德國憲法禁止學前教育是個不求甚解導致的誤讀,無論你想怎麼證明德國的教育理念先進,而中國的做法值得檢討都不應該建立在歪曲原義和無中生有的基礎之上。但這則謠言生命力如此頑強,屢屢能夠讓人心生共鳴,筆者認為也有著其深刻的原因。一方面,德國人在教育上至少看起來是比較成功的,另外一方面,很多國人對目前國內的教育存在一些不滿。特別是在學前教育這塊,認為孩子們的壓力太大了。對此筆者有一些自己的想法:筆者曾經以前以“ 小白” 的筆名翻譯過一本書《小腦袋的大世界》,在台灣出版。其實它的原文標題應該叫“七歲孩子的世界知識”,按書中的介紹,德國人恰恰對於學前教育非常重視。但是,他們的重視和我們的重視不太一樣,他們並不重視孩子們學會了多少可以體現在增加考試分數的知識上,而是重在培養一個孩子進入學校,進入社會應該對周圍的世界以及他人有多少了解,從小被培養了什麼樣的價值觀,以及如何去用小腦袋思考問題。而反觀我們的學前教育,其實我們可能在很多環節上並沒有真正營造出一個適合學齡前兒童的學前教育,卻是把學校教育的一些知識和內容提前放到了學前教育的階段中來。對於天賦好一些的孩子等於是讓他們搶跑了,而對於身心成熟相對遲緩的孩子,則會令他們疲於應付。這可能才是我們真正應該深入思考的東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