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sense Script

2012年12月6日 星期四

釐清起跑線的迷思 讓孩子成為真正蠃家

嘿...又比我搵到一篇好好既文章支持快樂學習啦~

唔係日日谷個小朋友學呢樣學果樣

支持又一村學校既
快樂學習方法...向d變態幼稚園說不~



[其實可能係我地呢d怪獸家長太Hea...
亦都可能快樂3年...痛苦一生
暫時好多龍校都無AM offer  (PM 我地不嬲都唔揀) 既比Mancent 呀...嗚嗚..]

暫時而家面試結果
祟真 - Waiting (實wait 唔到)
聖三一 reject 
禮賢 - 一月先interview
宣道 - 下星期in
民生- 無報( 有d後悔唔報...偷懶唔交form)
創價- 又reject [連 waiting 都無]
培正- in 左又二月先有結果..當大抽獎好了


不過到第時大個...起碼我都可以同Mancent 講..你有過快樂既童年架...
好似爺爺教爸爸一樣.




釐清起跑線的迷思 讓孩子成為真正蠃家

迷思一 : 愈早上playgroup愈好?
迷思二 : 語言學習關鍵期?
迷思三 : 潛能開發刻不容緩?
迷思四 : 「玩」是浪費時間?
迷思五 : 名校畢業有光環?


一句「贏在起跑線」,培訓出一批批經典的「港孩」。

「又上堂?」五歲的Adrian抱怨。Adrian就讀名幼稚園高班,每週額外補兩、三堂小學教科書內容,要抄書、要默書、要做工作紙,還要計小學程度的數學題。其他時間,他還要學游水、打波、鋼琴,參加記憶班,跟外籍英語老師學英文。Adrian經常要趕下場,終日不耐煩;他母親用心良苦,想他贏在起跑線,為升讀名小學作準備。 著名心理社會學家Erik Erikson指出:「36歲幼兒的特點是主動好奇。」但我們的港孩不但失去了他們應有的好奇心,對身邊的大部分事情都無反應,也沒有責任感;他們自幼修練多項才藝,卻沒有真正屬於自己的興趣;習得多國語言,卻沒有在家學會應有的自理能力…… 正為子女籌劃全方位培訓的父母們,可會先問問:形形色色的才藝班,是引發孩子的好奇心,還是熄滅他愛主動探索的心?而即使孩子滿手獎牌,贏在起跑線,他可會成為人生馬拉松的真正贏家?


起跑線的5大迷思

暑假快到了,坊間各式各樣的興趣班、才藝班、學習班亦將傾巢而出。家長要令子女贏在起跑線,已早早籌劃培訓計劃,花盡心思、時間、金錢,務求孩子入水能游、出水能跳、能歌善舞、文武兼備,學得多學得早,但為孩子籌劃選擇之前,請先釐清「起跑線」的五大迷思:


迷思一 : 愈早上playgroup愈好?

幼兒1歲前上 playgroup很普遍,坊間不斷推出各式各樣的playgroup,由社交發展、情商管理……多不勝數,很多家長更認為讓子女愈早上playgroup愈好,遲起步便等於輸在起跑線。

不過,腦科學專家陳惠良認為,家長首先要搞清楚,02歲的幼兒要發展甚麼能力:「幼兒最早發展的,是透過鏡像神經細胞,從看人的面部表情開始,所以認樣是第一步,從而發展5個情緒基因,包括喜、怒、悲、噁心及驚奇。他們的社交能力發展,並不是要跟同齡的幼兒接觸,更重要的反而是透過與成人的互動。」

所以,親密接觸甚麼人比參加甚麼playgroup重要。不少專家亦表示:嬰孩通常於1歲或以後才懂得建立社交關係,在兩歲前,嬰孩最重要是透過與父母的親密接觸及互動,從父母的陪伴中成長才最符合兒童的發展。父母想多點親子時間的話,就毋須急於讓嬰孩上playgroup


迷思二 : 語言學習關鍵期?

不少幼兒課程提倡把握幼兒「語言學習關鍵期」,愈早學愈好。因此不少幼童在學齡前已開始學習第二甚至第三種語言。但「語言關鍵期」是否確實有據?

1959年神經生理學家PenfieldRobert,按大腦的可塑性,提出10歲前是學習語言的最佳年齡;而最先提出「語言學習關鍵期」的是神經語言學家Eric Lenneberg,他在1967年指青春期前左右腦互補互援的功能將明顯減弱,語言學習的成效遠不及前。

但這假說,原本只用作解釋第一語學習(即母語),而語言及認知心理學家Barry McLaughlin更以多項研究結果駁斥關鍵期的存在,認為人類大腦的可塑性,遠比Lenneberg的想像中大。語言學界亦未證實有「語言學習關鍵期」的存在。

若 說外語學習真有關鍵期,恐怕也只在口音上。多數實驗結果顯示,語音學習以年幼者較佳,從「語音敏感期」的角度,幼兒對語音的感知和模仿較有優勢,辨音能力 較佳,亦所謂「口音關鍵期」。但語言學習包括聽、寫、讀、說,口音不是衡量語言學習成效的唯一標準。況且口音是語言地域發展上的一種自然現象,即使英國、 美國本土,也因地域差別而產生不同口音。

相反,不少研究結果及研究者認為,成人或年紀較大的孩童,有較好的學習策略、記憶力、注意力、一般認知能力,所以語言學習效率相對年幼的孩童較佳。要求幼童 囫圇吞棗,把寶貴時間花在記誦單字、語句上,兼且承受過多的壓力,可能得不償失。再者,若沒有實際的生活情境作應用,就算學得快,忘得也快。


迷思三 : 潛能開發刻不容緩?

不少家長在子女只有幾個月大時,便讓他們接受「特訓」,由閃卡學中英文生字、智力提升、到潛能開發……甚至在孩子一兩歲,剛會坐、會說話便開始學習樂器。

很多人把起跑線不斷推前,兩三歲便要幼孩開始學習樂器或才藝,以為愈早學成效愈好,還以某些著名的選手或藝術家為例,以為從很小年紀開始學習便是成功的因素,這不就等於以特例當常規嗎?大家忘記了他們是少數的天才,天才除了不是教出來外,也是學不來的。

著名鋼琴家孔祥東曾表示,他自己也是5歲半才開始學鋼琴,不提倡3歲以前的孩子過早接觸鋼琴。幾年前根據「柴可夫斯基鋼琴比賽」一項調查顯示,鋼琴大賽獲獎者的初學鋼琴年齡,有六至七成是在68歲,亦有小部分在10歲左右,而只有一人年齡在3歲半。專家普遍認為36歲是幼兒音樂啟蒙的最佳時期,但不用急於學習樂器。

一個年輕作曲家向莫札特請教如何寫出一首交響曲,莫札特的建議是:「交響曲非常複雜,年輕人最好從簡單的開始,再逐步朝向較精細複雜的作品。」那年輕人反駁:「但你在8歲便寫出了一首交響曲啊!」莫札特回答說:「沒錯,不過我不必問別人怎樣做。」


迷思四 : 「玩」是浪費時間?

香港教育學院在20122月發表的調查發現,超過七成幼稚園家長為子女報讀語文或音樂舞蹈等課程,當中近三成幼童,同時參加了三個或以上的興趣班。近六成家長,每月花費1,000元在子女的興趣班上,有百分之三更花上5,000元之多。

 

「很 多家長認為『玩』是浪費時間。」香港家長教育學會主席陳碧茵感嘆道。她認識一個參加了八、九樣興趣班的幼稚園女生,「要請她來參加其他小朋友的生日會都 難,她媽媽覺得與其浪費時間去玩,不如參加興趣班,她覺得女兒學得很開心。」不過她質疑有多少父母會諮詢子女的意見,給予選擇的空間,「有些孩子從星期一 至日都有活動,父母很多時認為子女肯去便代表他們喜歡。」

雖然大部分的興趣班都是無害的活動,但把子女的日程排得緊密並不是一件好事。不少專家指出:過度的安排令子女不但無法發展自己的個人興趣,甚至連讀書是為自己,還是為母親也搞不清。兒童心理學家DavidElkind與學界人士都不斷提出,兒童是一個從玩耍中學習的階段,強調他們需要很多自我發展的空間,是學做人的過程。建議讓孩子的生活適當地留白,給他們自由的時間、空間及自主權,任他們從玩耍中自我探討,從中發掘樂趣及發揮創意。


迷思五 : 名校畢業有光環?

為了讓子女入讀心儀的名牌小學,早在子女還在肚裡已開始計劃。幼孩從出生起便開始了為面試而計劃的特訓生活,參加各式各樣的才藝班、興趣班,以集得最多證書、獎項為目的。

家長普遍認為名牌小學對升讀中學,繼而升讀大學較有保證,希望子女前途自始一片光明,在社會上覓得高薪厚職。此外,名校的同學,普遍都有良好的家庭背景,學業成績也較佳,子女自幼與他們結交,除了有助提升學業成績外,家長還相信這條人脈網絡有助將來的前途發展。

不過,有 A+父母之稱的陳文超及李微微(三名子女都畢業於牛津大學),以他們女兒英國留學的經驗所得,認為「物以類聚」 才是道理。他們女兒最早結為朋友的,便是英語水準與她相若的「西班牙人」,而不是當地的英童。他們認為能與環境相若的朋友為伍,互相支持,互相鼓勵,共同 努力向目標前進,也是成功之道。若錯把孩子放在不適當的環境,家長的如意算盤不但不易打響,反令子女自尊、自信長期受創,對其心理發展有著負面影響,更遑 論學習成效了。

香港家長教育學會主席陳碧茵的女兒就讀K3,她也跟其他父母一樣,經歷了找學校與面試的日子,「學校面試其實是一個配對過程,目的是要找出適合孩子的學校。如果面試沒通過,只代表該學校不適合自己的子女而已。」 她還提到一個智力正常但有讀寫障礙的學生個案:「該學生本來就讀band 2中學,在學校沒有提供學習支援的情況下,學習上遇到重重困難,這不但減低了他的學習興趣,成績水評也在下降。後來轉讀了一間band 3中學,家長初時當然很難接受,但該學校卻能為學生提供適當的學習支援,最後該學生反而成為學校的優異生。」

很多父母都有自己心儀的理想學校,卻忘記了入學的是子女,忽視了適合子女程度及個性的重要;為求達到該校的收生標準,不惜勉強子女進行特訓。陳碧茵認為:學童能夠愉快學習,培養學習興趣及自學能力,比能夠入讀名校重要得多。


小結 : 不要令孩子成為「上班」機器

香港大學教育學院中文教育研究中心,剛在4月發表的一份調查,訪問逾900間幼稚園共1,200名幼稚園教師,評估出逾20%家長要求幼稚園的子女默書和背誦,13%安排幼兒補習。有小孩因自幼在嚴苛的要求下練字,升上小學後患上焦慮症。

中文大學香港教育研究所專業顧問、中大教育學院家長教育碩士課程協同總監陳廷三博士,亦提及朋友女兒的情況:「小學5年級考八級鋼琴試,更取得distinction的最高成績!」別的父母看在眼裡羨慕不已,但「下集是她女兒告訴父母,自此不 會再彈琴,不要再考試!」得到獎狀,但可有贏了甚麼?為孩子的時間安排得過滿,這不但沒有贏,反而扼殺幼童的創意,以及學習的興趣,得不償失。專家指幼孩 若長期習慣於緊湊的資訊輸入模式,不但會經常出現注意力無法集中、浮躁等狀況,甚至會出現「倉促兒童症候群」(hurried child syndrome),令孩童無法正常學習,更會嚴重影響心理、生理及情緒的健全發展。

 

 

本文刊載於FAM《樂活.家》(http://www.famworld.com.hk) 5月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